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金融研究 >> 正文

张学跚│北疆金融血脉涌动澎湃有力 时代风浪锚定航向破浪前行

发布时间:2025-09-28 10:57    浏览量:30303    来源: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张学跚│北疆金融血脉涌动澎湃有力时代风浪锚定航向破浪前行

编者按:在北疆辽阔的大地上,金融血脉的奔涌不仅维系着经济的活力,更承载着深沉的文化力量与历史使命。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石,在内蒙古的实践中呈现出独特的光彩,其深厚底蕴,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年滋养,亦经受了红色金融烽火岁月的淬炼。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此,便触及了金融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image.png

根植传统,赓续千年金融文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绝非无本之木,其深厚底蕴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与百年红色金融的实践。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中,"贝"作为早期货币的符号已清晰可辨;《周礼》中"泉府"掌管国家财政的记载,印证着"食货相通"的治理智慧;明清晋商"汇通天下"的票号体系中,"以义制利"的经营哲学贯穿始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取之不竭的金融智慧。诚实守信的“义利之辨”,构筑了金融交往的道德基石;“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朴素理念,为审慎经营提供了思想源泉;追求经世济民”的理想,则赋予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基因。

在内蒙古,历史上草原丝路与旅蒙商道的兴盛,正是晋商诚信坚韧、汇通天下的“信义”精神在北疆的生动实践。这些文化基因里,"义利之辨"做为核心命题,构成传统金融伦理的底层逻辑。这种文化基因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将金融活动嵌入社会关系的整体框架,强调金融必须服务于生产流通、民生福祉与国家治理,这与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这份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基因,已悄然融入现代内蒙古金融的肌理,成为其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image.png

熔铸红色,高擎旗帜践行忠诚使命

红色金融实践则赋予了这一文化基因鲜明的政治品格。1932年,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瑞金叶坪村成立时,毛泽民带领团队用木板刻制货币、用银元熔铸硬币,在战火中建立起红色金融体系;1948年,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建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由董必武题写,票面图案融入了工人、农民、火车、煤矿等元素——这些细节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彰显着红色金融的本质:金融是人民的金融,是服务于革命战争、根据地建设和人民福祉的工具,奠定了"政治性、人民性"的文化底色。

内蒙古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开辟的根据地之一,其红色金融实践是宝贵的精神富矿。从革命战争年代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创办的边区银行,到为支援前线、保障民生而建立的货币信用体系,无不彰显着金融为民”的初心与“服务大局”的担当。这份诞生于烽火硝烟中的价值取向——坚定不移的政治属性、服务人民的根本立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早已成为内蒙古金融行业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激励着一代代金融人将服务“国之大者”作为最高行动指南,无论是倾力支持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建设,还是精准滴灌乡村振兴战略,内蒙古金融行业始终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挺起脊梁,践行着红色金融的忠诚使命。

image.png

践行“五要五不”,筑牢时代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要五不"实践要求(要服务实体经济,不要脱实向虚;要稳健审慎,不要急功近利;要依法合规,不要胡作非为;要守正创新,不要盲目扩张;要以民为本,不要脱离群众),精准概括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框架。这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对金融本质的重新定义,是对文化自觉的深刻诠释。五要五不”要求,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内涵,也为内蒙古金融业在复杂变局中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要服务实体经济,不要脱实向虚"直指金融的本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正是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自我循环,鼓励从业人员在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运用科技赋能等创新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要求金融机构将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转型、中小微企业等国家战略领域,这是金融机构主动下沉服务重心、对接实体需求的自觉选择。“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平衡发展与安全。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内蒙古金融业深刻认识到,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摒弃短期逐利冲动,将稳健审慎理念贯穿于信贷投放、风险定价、资本管理等全过程,构筑起防范化解风险的内在防线。“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夯实法治根基。引导金融机构超越单纯盈利目标,将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统一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之中,在支持绿色发展、普惠金融等关键领域展现金融担当,这高度契合金融行业强监管、重规则的根本属性。

内蒙古金融机构正不断强化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风险意识,将合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一切经营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金融为民、不嫌贫爱富”坚守根本宗旨。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等薄弱环节,让金融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倡导"稳健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用"以民为本"的文化自觉,推动金融机构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制胜",重塑金融的温度与责任。

image.png

时代使命,锻造北疆金融铁军

金融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内蒙古金融文化建设深谙以文化人、铸魂育人之道。通过强化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教育,引导从业人员心怀国之大者,深刻理解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通过持续的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道德熏陶,将“守正创新”的要求内化为职业本能;通过弘扬红色金融传统,汲取奋进力量。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专业精湛的北疆金融人才队伍,正依托文化的精神纽带加速成长,成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积极培育扎根内蒙古大地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双轮驱动,将五要五不”的核心要求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业规范、考核指标和风控规则,嵌入公司治理和业务流程,使文化软要求转化为制度硬约束。构建多层次、常态化的金融文化教育体系,通过案例教学、典型引领、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使文化理念真正入脑入心,成为行为自觉。

鼓励金融机构在服务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中践行金融文化——在支持“五大任务”、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宏伟实践中,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创新探索中,让金融文化的生命力在实践中得以彰显和升华。

内蒙古金融文化是红色金融血脉与中华优秀传统金融智慧的当代融合;立足现实,它是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有力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坚实保障;面向未来,它更是内蒙古金融业助力国家金融强国建设的深层文化支撑与不竭动力源泉。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自觉能够弥补制度监管的"真空地带"。

从未来维度看,它是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软实力"。当前国际金融秩序面临重构,人民币国际化、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数字经济金融规则等领域都需要文化话语权的支撑。从行业维度看,它是培育金融人才的"精神纽带"。金融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但真正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文化认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恰逢共和国76华诞,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与坚守,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它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也不是对红色金融的历史复刻,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的时代产物,当金融文化的根与魂”深深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与红色金融精神高地并经时代熔炉锻造,内蒙古金融行业便拥有了在时代风浪中锚定航向、破浪前行的定海神针,这文化根基越深厚、越牢固,北疆金融血脉就越发澎湃有力,为建设金融强国构筑起的,将是不可撼动的精神长城及穿越周期的力量。

这种力量既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依托;既是行业的根基,更是国家的底气。唯有以文化自觉守护金融的"根与魂",方能在风云激荡的全球金融格局中,走出一条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建设金融强国筑牢不可动摇的精神根基。

张学跚: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兼任:内蒙古金融网创始人;内蒙古金融行业协会会长;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员;洪略全球智库(HLC)特邀高级研究员; 环球影响力智库研究员)

14a1e4a9d5ad8d9cc1012f4373822906_1758856017811362.jpg

Copyright © 2007-2025 www.nmgxjr.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18004368号-1
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微邦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30200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