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重要的特色畜产品基地,阿拉善-驼肉产业长期依托草原沙漠资源与驼群养殖传统,形成了“散养为主、粗放加工、区域流通”的初级产业模式,然而,随着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推动,内蒙古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饮食产业变革,如何将得天独厚的“阿拉善-驼肉”食材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烟火美食经济?如何参与从消费端倒逼供给端、政策端引导价值链重构、技术端赋能全链条变革?实现从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的跨越,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场维度:需求分层化驱动产品结构深度调整
消费升级是内蒙古驼肉产业转型的核心牵引力。当前,国内肉类消费市场已从“吃饱”转向“吃好、吃健康”,驼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富含Omega-3的功能性肉类,其营养价值逐渐被消费者认知。但受限于市场教育不足与传统消费习惯影响,驼肉消费仍处于“小众尝鲜”阶段,亟需通过需求分层激活大众市场潜力。
据《中国特种畜产品消费趋势报告(2024)》预测,到2030年,内蒙古驼肉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亿元。驼肉市场需求将呈现“金字塔型”分层特征:
高端市场(金字塔尖):聚焦“有机+溯源+文化”标签,瞄准高净值人群与礼品市场,消费者对驼肉的要求从“安全”升级为“有机认证”“草原原生”“非遗工艺”,例如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草场到餐桌”全程溯源的驼肉产品,溢价空间可达普通产品的3倍以上。
大众市场(金字塔中):强调“性价比+便捷性”,满足家庭日常消费需求。通过标准化分割(如眼肉、腱子肉)、预包装(小包装冷冻肉、即食驼肉干)、商超/社区团购渠道渗透,降低消费门槛。例如,针对年轻群体的“即热即食”驼肉火锅套餐,通过工业化加工将食用场景从“厨房烹饪”拓展至“便捷速食”。
功能市场(金字塔基):挖掘“营养+医疗”价值,对接特殊人群需求。驼肉中的α-亚麻酸、共轭亚油酸(CLA)等成分具有降血脂、抗炎等功效,可与医药企业、保健品品牌合作开发驼肉提取物胶囊、营养补充剂,开拓B端医疗与C端保健市场。
二、产业维度:竞争价值化推动价值链向高附加值跃迁
传统驼肉产业以“活畜交易+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活畜售价约30-40元/公斤,初加工分割肉约50-60元/公斤),且同质化竞争严重。未来几年,政策引导(如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特色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需求将共同推动产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核心路径是“品牌赋能+产业链延伸+文化融合”。
1. 品牌化: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力
内蒙古将重点打造“阿拉善-驼肉”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地理标志认证、质量标准制定(如《内蒙古驼肉质量分级》地方标准)、品牌推广(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电商直播节)提升市场辨识度。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培育自有品牌,通过“区域品牌背书+企业品牌增值”模式,实现“1+1>2”的溢价效应。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草原散养+365天自然育肥”品牌故事包装,提升驼肉产品市场利润和贡献品牌溢价。
2. 产业链延伸: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服务”
产业竞争将从单一环节转向全链条价值挖掘。上游养殖端将强化品种改良(培育高肉用性能双峰驼品种),中游加工端发展精深加工(驼肉系列制品),下游流通端拓展“线上+线下”全渠道(直播电商、社区团购、会员定制),并延伸至餐饮服务(驼肉进入中央厨房食材采购供应链),鼓励餐饮企业推出“驼肉烧麦”“驼肉馅饼” “驼肉水饺”“驼肉火锅”等系列以驼肉为主要食材的产品品牌,通过“养殖-加工-餐饮”一体化模式,提升驼肉综合附加值。可喜的是,截止笔者发稿前,阿拉善盟与老绥元合作开发驼肉产品战略会,将悄然改写内蒙古美食版图新篇章。
3. 文化赋能:驼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
内蒙古驼文化(如骆驼骑行、驼队商道、驼奶节)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资源。未来三年,产业将推动“驼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开发“驼肉美食文化园”,游客可体验驼肉烹饪、参观养殖基地、购买文创产品(驼肉形状工艺品、驼肉主题明信片),通过文化体验提升消费者情感认同与复购率。
三、供应链维度:精准化重构全链条效率与韧性
传统驼肉供应链存在“养殖分散-加工滞后-物流损耗高”的痛点:养殖端以散户为主,标准化程度低;加工端多为小作坊,产能利用率不足;物流端依赖常温运输,损耗率高。未来几年,阿拉善政府应积极培育阿拉善驼肉头部企业,支持其技术创新,推动供应链向“精准养殖-柔性加工-智能物流”转型,实现“按需生产、降本增效、全程可控”。
1. 养殖端:智慧养殖实现精准化管理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监测草场湿度、温度、驼只活动量)、AI摄像头(识别驼只健康状态)、区块链溯源系统(记录饲料来源、疫病防控记录),养殖端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引入智能项圈监测驼只进食量与运动轨迹,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动态调整草场轮牧计划,可降低饲料成本,提升驼肉出肉率,增加智慧养殖覆盖率,规模化养殖存栏达百万峰以上。
2. 加工端:柔性生产匹配市场需求
头部加工企业将通过ERP系统对接电商平台、餐饮企业的实时订单数据,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定制化”生产。加工企业与各餐饮、商超合作,设计定制分割不同规格“周末家庭装”“健身轻食装”等需求产品,缩短库存周转天数,提升产能利用率。
3. 物流端:冷链升级降低损耗
随着驼肉消费区域从内蒙古及周边省份向全国扩张(目标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冷链物流将成为关键支撑。未来几年,积极推动物流企业与第三方冷链服务商合作,在主要消费节点城市布局前置仓,采用“气调包装+蓄冷箱”技术(维持0-4℃低温),将运输损耗率降下来。特别鼓励物流企业引入新能源冷藏车,结合北斗定位系统优化配送路线,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时效。
四、风险维度:转型期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转型前景广阔,内蒙古驼肉产业仍需应对多重风险:
1. 市场风险:消费者认知度不足与替代品竞争
驼肉作为小众品类,消费者对其营养价值与食用方式的认知仍停留在“沙漠特产”层面,需加大市场教育投入,建议联合营养学会发布《驼肉营养白皮书》、开展试吃直播等)。同时,需警惕牛肉、羊肉等传统肉类价格波动对驼肉的替代效应,可通过差异化定位巩固目标客群。
2. 政策风险:环保与养殖规范压力
作为生态屏障区,草原保护政策趋严(如禁牧、轮牧要求),可能限制散养规模,养殖主体需提前布局“舍饲+半舍饲”模式,通过人工种草(如种植苜蓿、沙打旺)保障饲料供应,申请环保补贴。
3. 技术风险:中小企业技术采纳能力不足
智慧养殖、精深加工等技术对资金与人才要求较高,中小企业可能因技术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而望而却步,建议需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体系,政府提供技术推广补贴,头部企业开放技术平台,高校定向培养“畜牧+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
结论:以转型之钥开启驼肉产业发展新征程
未来几年,内蒙古驼肉产业转型不仅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推动“蒙”字标品牌走向全国的重要抓手,通过需求分层激活市场潜力、竞争价值化重构产业逻辑、供应链精准化提升效率韧性,同时防范化解转型风险,驼肉产业有望从“草原边角料”升级为“健康食品新宠”,最终实现“量”与“质”的协同跃升。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需强化政策引导与公共服务,头部企业更需聚焦品牌与创新驱动,农牧户则需主动融入产业链分工,三方合力方能将“阿拉善-驼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蒙古写下生动注脚。
(张学跚: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兼任:内蒙古金融网创始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环球影响力智库研究员;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员;)
Copyright © 2007-2025 www.nmgxjr.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18004368号-1
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微邦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30200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