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同血脉与肌体,二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在新时代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体系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不仅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基。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仍面临融资渠道不畅、服务效率不高、风险传导加剧等挑战,亟需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融资结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特别是滋养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成长,最终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和谐发展。
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量金融资源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集中于某些领域,而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长期徘徊在30%左右,与其贡献的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和80%以上城镇就业明显不匹配。这种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
金融服务效率不高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模式难以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审批流程冗长、担保要求过高、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更容易出现"惜贷"、"抽贷"现象,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困境。与此同时,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导致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金融与实体经济风险传导机制不畅同样值得关注。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偏离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过度发展自营业务和同业业务,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困难又会通过不良贷款等渠道反噬金融体系,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区域性金融风险事件,正是这种风险传导机制不畅的典型表现。
二、深化金融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座谈会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经济的投入,督促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落实好“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股、债、贷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各类金融资源要素投入,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做实、做深、做精。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根本途径。首先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推动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聚焦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同时,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风险特征的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关键。通过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打破利率隐性下限,促进银行间竞争,切实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数据显示,LPR改革以来,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累计下降超过0.5个百分点,成效显著。此外,还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同样不可或缺。要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同时,避免监管"一刀切"对正常融资活动造成误伤。实施差异化监管,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容忍度,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征信体系,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快金融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收入分成等科技技术,开发线上化、智能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商业服务,为小微门店、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画像和风险评估,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的金融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
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打造开放共赢的金融科技生态圈。可以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联合研发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共同探索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推动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党中央提出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首当其冲。现代市场经济中大多数金融创新活动都是围绕着管理金融风险和改进金融市场效率来推进的,客观上有利于经济金融发展。
四、创新融资模式,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可以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登陆科创板、创业板,鼓励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选择。
股权融资是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科创板、创业板的设立和北交所的成立,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渠道。截至2024年底,科创板已迎来581家公司上市,总市值高达6.72万亿元。同时,要发挥政府完善资本市场层次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产业引导基金作用,为内蒙古地区经济注入新活力,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债权融资创新同样大有可为。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应大力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丰富债券品种,支持优质企业发债融资。资产证券化(ABS)可以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盘活存量资产。供应链金融则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以大带小"。此外,可转换债券、永续债等混合融资工具也能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收入分成融资(RBF)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模式,特别适合成长型企业。与传统的债权融资不同,RBF投资者获得的是企业未来收入的一定比例,非股非债,不需要经过漫长的贷款审批流程或股权融资流程,只要企业通过“RBF机构”的财务和法务的风控审核与投资回报率的签约,企业就可以通过“RBF机构”获得投资款,减轻了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在这种模式下,投资者不是通过持有企业的股权来获得回报,而是从企业销售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投资回报。这种融资方式常用于中小型企业、初创企业,尤其适合那些依赖持续收入流的商贸流通型企业。
与传统债权融资的「旱涝保收」不同,RBF模式天然构建了风险共担机制。我国已有如:滴灌通澳交所等金融科技集团平台开始全力推动RBF这种模式,投资人的收益完全绑定企业营收表现,倒逼资方从「抽血者」转变为「造血者」。希望政府未来应加强引导,促进其规范发展多支持。随着市场逐渐接受RBF投资模式,企业融资诉求是永恒的;先入局机构吃到红利,尤其是拥有培育市场能力和优质资产的;RBF+股、RBF+债、RBF+衍生品的案例会越来越多;长期价值会不断涌现。
五、提升服务效率,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发展金融科技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重要途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等新型金融业态依托技术优势,能够触达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长尾客户。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也有助于降低支付结算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据统计,我国数字支付规模已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支付环境。
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是实现金融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要建立健全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激发基层信贷人员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可以分担银行风险,撬动更多信贷资源流向小微企业。截至2024年末,全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超过3.4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占比超过80%。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差异化金融服务策略能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需求。对于大型企业,应重点提供并购重组、海外投资等综合化金融服务;对于中小企业,要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发展信用贷款;对于科技创新企业,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对于绿色产业,要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支持经济绿色转型。通过精准施策,让各类市场主体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金融服务。
回归本源构建新生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重塑"三个逻辑":在价值取向上坚守服务初心,在业务模式上建立风险收益匹配机制,在技术应用上真正赋能实体经济。要发挥银行信贷"主干渠"作用,完善资本市场"滴灌系统",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生态。通过股权、债权、RBF(收入分成融资)等多渠道协同发力,既支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服务"铺天盖地"的小微主体,最终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水大鱼大"的良性循环。只有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方式,才能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结语: 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决定了金融必须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坚持"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构建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通过改革释放活力,通过创新提升效率,通过协同防控风险,让金融活水更加顺畅地流入实体经济,滋养企业成长,促进就业民生,最终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夯实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金融机构要继续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银行,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
(作者: 张学跚: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兼任:内蒙古金融网创始人;内蒙古金融行业协会会长;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特邀研究员;)
Copyright © 2007-2025 www.nmgxjr.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18004368号-1
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微邦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30200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