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金融研究 >> 正文

内蒙古应优先打好六张牌

发布时间:2023-12-22 09:58    浏览量:30726    来源: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导言:内蒙古自治区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策略已发生重大调整,国务院针对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专门印发了一个重磅文件(国发2023第16号),进一步明确“五大任务”。这意味着,内蒙古自治区的创新发展,已全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考量。

【导言:内蒙古自治区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策略已发生重大调整,国务院针对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专门印发了一个重磅文件(国发2023第16号),进一步明确“五大任务”。这意味着,内蒙古自治区的创新发展,已全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考量。

 

从国家站位审视并优化内蒙古的发展定位及策略,显然是内蒙各盟市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性机遇。但是,内蒙古自治区东西地域狭长,各盟市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差异性较大,要做的事情很多,到底用什么策略和方法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接地气的抓手在哪里、创新发展策略是什么?需要务实研究,精准谋划。

 

1、打好战略谋划牌

过去几个月来,国务院多部门及自治区领导层密集到各盟市调研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围绕“五大任务”做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部署。然而,“五大任务”的落实如何接地气、如何聚焦和破解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发展的若干历史性难题,则需要遵循规律、切合实际,做好自上而下的战略谋划和自下而上务实推动。重点聚焦2024年度的发展态势,做好重大项目的专业性谋划;重点围绕五大任务找准切合点加力;重点围绕各各自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相对优势。在发展谋划方面,要有开源思维和包容心态,群策群智、聚集优质发展要素。要把发展理念创新与缩小发展差距有机结合起来。

 

2、打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牌

优越的空间生态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一资源优势。然而,“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和层面,存在着较难调和的矛盾。因此,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需要打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牌。一方面,要走出传统粗放的生态治理理念及生态建设模式,以创新思维和理念,守住底线并实施区域分治、各有侧重等策略,每个盟市应深度研究,形成实操性专案;另一方面,组织多领域专家,根据不同地域情况,研究环境治理及生态屏障建设的不同模式、不同效能的生态产品,切忌生态建设受少数生态专家的固化思维影响,而要聚合多领域专业人士,把生态屏障建设与经济发展用不同模式融合起来。比如,积极探讨不同盟市不同生产形态下的环境治理模式(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处理模式等等)。现阶段,应透彻研究一个问题:各盟市在“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战略行动中最适宜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实施怎样的举措、提供什么生态产品及服务;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方面,需要聚焦研究设计怎样的投融资模式和利益机制,确定好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及职责,以有效的策略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3、打好“北向融合”发展牌

“北向融合发展”是指,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创新发展,与北部的蒙古国和俄罗斯最大限度地融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形成共融共进的发展格局。这方面有很多机会和很大的弹性空间,但需要市场化、产业化思维。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一端有巨大资源需求,另一端有极大的消费需求,两端形成的巨大需求张力,能够扩大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发展的增量空间。因此,内蒙古自治区以什么方式及模式,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命题。

 

这方面,各盟市可以因地制宜谋划“中外融合发展”的重要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免税边贸集市、数字化易货平台、高载能产业技术及产业链输出,等等。总之,内蒙古要扮演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作用,首先要在产业经济“北向融合发展领域”谋划并实施若干个接地气的重大项目。

 

4、打好政策创新牌

其实,在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的创新发展方面,最缺的不是政策,新老政策已经不少,现在最需要的是如何完善政策落地条件,推动政策创新。单靠反复学习政策条款意义不大,关键是每项政策在落地实施时,要切合本地实际细化并完善,体现在具体项目和有效行动上。有一种现象要规避:不要拿政策条款当行为红线,不敢细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反而用政策自缚手脚。近些年来,国家各有关部门及自治区也出台过不少政策,给过不少资金支持,现在,国务院又专门给内蒙古出台“专享政策”,国家也同样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在这种情形下,自治区各级干部要认准大方向、吃透政策意图、积极拓展政策落地的弹性空间。

 

当然,各盟市自身条件差异性大,有些政策不具备落地条件,应当做好政策的优选甄别,扬长避短。

 

5、打好资源配置牌

总体而言,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禀赋优越,后发优势明显,特别是气候资源、土壤及草地资源、矿产资源、绿电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四大优势资源”,只有因地制宜打好资源配置牌,才能转入“稳健的高质量发展轨道”。对于各盟市而言,应当深刻认识到,各地资源基础及资源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及配置成本,差异性较大,特别是资源基础导致的产业基础差距很大。因此,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提高认知,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内蒙古全域高质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如何科学配置好水资源,配置不好水资源,是导致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呼市一些牧区和赤峰市一些农业主产区,都较严重地受到水资源稀缺的制约。鉴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要从全自治区,甚至更大范围考量全域水资源的配置。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可以拓展多领域的成长空间。

 

二是创新不同地区绿电资源的开发和消纳模式,需要基于全国未来能源市场供需结构,做好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及部署。有关部门要勇于放权,并指导各盟市结合各自实际,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利益分配共享机制,着眼于未来能源供给结构做好当下的绿电资源创新发展。在加快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建设和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突破长期以来有关行业系统已经禁锢的利益结构,对于重点单体项目,应在国发〔2023〕16文件规定的原则框架内一事一议。


三是现阶段优化资源配置要注重三个结合:与国家站位及自身发展角色定位、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五大任务的重要节点相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相结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6、打好构建内蒙古现代化农牧产业化体系牌

优越的冷凉气候带资源及大规模的优质土地资源,使内蒙古具备生产大规模优质农畜产品的供给能力。呼和浩特、赤峰市、巴彦淖尔、通辽市等地的优质农畜产品,已经较大规模参与到京津冀及长江中下游区域大中城市的消费循环,仅赤峰市的现代设施大棚规模超过了180万亩,年产优质果蔬500多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农牧民一直有固守本土,从事农业生产的习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占比相对较少。但是现在面临三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一是随着50后、60后老弱劳动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现代设施农业面临严峻的“后继无人”的困局;


二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及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步伐的相对落后,特别是金融政策存在明显短板,直接导致农牧业产业化投资效能下降。全产业链存在断链短板;

 

三是农民阶层已经被供应链边缘化,没有农产品价格话语权。


在上述背景下,急需要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发展策略,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化体系。有三件事急需找到突破点:

 

首先是创新现代农牧产业化体系的发展模式。通过数字赋能,打通农业产业链各个堵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强供应链体系,构建多业态融合的新型农牧产业化体系。

 

其次是创新现代设施农业及大田农业的投资及运营模式。亟需基于产业逻辑、三产融合发展、可持续性发展、高效能全链路管理服务等思路,优先打造区域样板工程。

 

再次是创新京蒙帮扶模式。支持各盟市构建数字化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打造不同领域不同业态的“京蒙帮扶示范工程”,推动内蒙古优质农牧产品直接参与京津冀市场消费循环。


1695871489496544.jpg

1685070622495836.jpg


cea962154655e94b0f62fbadb1a5b96f_640_wx_fmt=jpeg.jpg


Copyright © 2007-2024 www.nmgxjr.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18004368号-1
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微邦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302000322号